新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上映 3 天票房仅破 400 万,堪称暑期档最惨。
导演胡玫虽称不在乎票房,但此片问题众多。
选角灾难,“宝黛钗” 毫无原著影子,“金陵十二钗” 群像呈现差。
故事大乱炖,宝黛感情线魔改混乱,缺乏打磨。
秦可卿沦为性暗示符号,贾琏夫妻有床戏,焦大、刘姥姥等角色处理不当。
结局缺失,贾府全员恶人,甚至侮辱观众智商。
不知胡玫的失败能否让郑晓龙不再染指。
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:一场银幕上的“错位情缘”
导演胡玫,一个名字背后藏着对《红楼梦》无尽热爱的影视人。
十八年前,当胡玫初次萌生将这部文学巨著搬上银幕的念头时,或许未曾料到,这条路会如此曲折坎坷。
立项之初,雄心壮志,誓要打造一部超越前人的经典之作,却未曾想,在即将开拍的节骨眼上,她竟被无情地踢出了剧组,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同样才华横溢却风格迥异的导演——李少红。
这一变故,对于胡玫而言,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,但更似一种无形的鞭策,让她对《红楼梦》的执念愈发深厚。
岁月流转,十八年后再战江湖,胡玫携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归来,却似乎并未能如愿以偿地赢得观众的芳心。
这部影片,从筹备到上映,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,最终呈现的结果,更是让人五味杂陈。
选角:一场颜值与气质的双重考验
提到《红楼梦》,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,尤其是“宝黛钗”三人组,更是承载了无数读者的情感寄托。
在这部新片中,选角却成了观众吐槽的重灾区。
贾宝玉、林黛玉、薛宝钗,这三位原著中的灵魂人物,在银幕上的呈现却与原著相去甚远,仿佛是穿越到了另一个平行世界的“红楼梦”。
有观众戏言:“这哪里是宝黛钗,分明是三胞胎走错了片场。”
而“金陵十二钗”的群像,更是被指缺乏层次感,个个美得千篇一律,却难以让人记住。
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王熙凤这一角色,原著中她精明强干,八面玲珑,是贾府中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。
但在影片中,她的形象却显得有些单薄,少了那份凌厉与霸气,多了一份莫名的柔弱,让人不禁感叹:“王熙凤,你这是被谁偷走了锋芒?”
故事:一场混乱与魔改的交织
如果说选角是影片的“硬伤”,那么故事的改编则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原著中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家族兴衰,在影片中被简化成了贾宝玉大婚和修建大观园两条主线,看似清晰明了,实则割裂了原著的精髓。
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,本是全书的灵魂所在,却在影片中被魔改得面目全非,让人直呼“还我宝黛”!
更有甚者,美工兼职影片中一些角色的处理也引发了巨大争议。
秦可卿,这位原著中神秘莫测的女子,在影片中竟被塑造成了一个性暗示的符号,让人大跌眼镜。
而贾琏夫妻之间的床戏,更是让人直呼“尺度太大”,完全偏离了原著的雅致与含蓄。
焦大、刘姥姥等经典角色的处理,也是草草了事,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与深度。
最让人无语的是,影片竟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局,仿佛是在告诉观众:“故事未完,待续……”这样的处理方式,无疑是对观众的一种不尊重,也是对原著的一种亵渎。
设定与评价:一场理想与现实的碰撞
在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中,贾府被设定为了一个“全员恶人”的家族,林黛玉更是被无情地抛弃,贾母的形象也大打折扣,这些设定无疑是对原著的一种颠覆与重塑。
这种颠覆并未能赢得观众的认可,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不满与质疑。
影片上映后,差评如潮,观众纷纷表示:“这哪里是《红楼梦》,简直就是一部四不像的烂片!”面对如此惨淡的票房与口碑,胡玫却显得异常淡然,她表示:“票房并不是衡量一部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。”
这种态度虽然值得敬佩,但也难以掩盖影片本身的不足与失败。
此时此刻,或许李少红可以松一口气了,毕竟她之前执导的《红楼梦》虽然也备受争议,但至少没有像这部新片一样,在票房和口碑上双双扑街。
而至于那些曾对《红楼梦》改编跃跃欲试的导演们,比如郑晓龙,或许也会因此而三思而后行,毕竟,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,正是因为其难以超越的魅力和深度。
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的失利,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失败,更是对当下影视圈浮躁风气的一种警醒。
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,我们更应该尊重原著,尊重观众,尊重每一部作品背后承载的文化与情感。
毕竟,经典名著的改编,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,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湛,更是对原著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。
胡玫导演的这次尝试,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,但她的勇气和坚持依然值得敬佩。
敢于挑战经典,敢于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创新与尝试,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。
或许,这次的失败对于胡玫而言,更像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和教训,让她在未来的创作中能够更加谨慎地选择题材,更加深入地挖掘故事内核,从而创作出更加贴近观众心灵的作品。
让我们回到《红楼梦》本身。
这部伟大的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,更是世界文学的奇葩。
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、丰富的人物形象、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,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赞誉。
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无论社会如何发展,《红楼梦》都将永远闪耀着它独有的光芒,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经典。
而我们作为读者和观众,也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,用心去品读它、感受它、传承它。
#深度好文计划#